It’s all about energy
FuqiangWang
这阵子经历了一些人和事, 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思变, 感觉很有意思,遂决定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周四左右专门找了我们部门的核心的资深技术专家聊一些团队后继的规划, 谈了我的看法,也让他share一下他是怎么想的, 过程很融洽,但这不重要,我感觉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事情是, 他认为他就只能限于某种境况里面跳不出来, 却认为我这个人现在很有优势, 能说会道, 思维思路清晰等等, 为什么我会感觉这个比较有意思那?! 因为,我确切的知道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实际上,我根本就不是那种能言善辩的人!
可是为什么会给他一种完全相反的印象那? 这要从我之前参加的一堂上了三天的集团培训课说起…
这个课讲的WBTI的人格分析,在上这个课之前, 我性格乖戾,目中无人,谁tnd技术做的很烂,我就会像一根钉子一样戳人家,这也难怪我在大连时候的好兄弟性格那么好,事后多年一起再聚的时候,会谈笑间透露当时他对我的“愤恨”,因为每次有bug叫我过去看的时候,我都是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bug在哪里,而且他们错在哪里,完全没有兼顾到他们的感受。包括来阿里的前三年中, 依然是这个性格, 直到上了这三天的课,我才开始真正的反思自己的,彻底的打碎之前的“旧社会”, 非常苦逼的在内心与外界之间重新构建新的”城邦”, 这tmd是个痛苦的过程, 还好老子tnd熬过来了。
我今天只讲一下对WBTI中I/E两种性格因素, 因为这两个才是跟我今天要讲的主题关系紧密。 I是内向型, 拥有这种性格类型的人, 他的能量来自于其自身的内心和思考, 当他独处的时候,是他集聚能量的时候, 而当他与一群人打交道(比如社交,工作开会等场合)是他释放能量的时候(或者说是他使用之前的能量来阻挡某种对他来说不适的东西); E性格的人则完全相反(E是外向,你可以猜得到吧?), 当他们独处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这个过程是他们耗费能量来抵御不适的时候; 而当他们投入社交,投入人群的怀抱的时候, 他们就精神焕发,能量无限,因为这是他们的能量场,他们会疯狂的吸收能量。 你瞧, 大家都在搞创造/吸收能量然后再释放,然后再吸收,再释放的能量动态平衡系统中, 只不过,对每一种类型的人来说, 场景是不一样的。 那叫老话叫什么来着,“性格决定命运”对吧?! 如果单从我刚才说的这些来说,确实是这样,但不要忘了,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因素来弥补或者强化自己, 比如,对于内向型的人来说,可以强迫自己多去一些消耗能量的场合来增强自己抵御不适的能力,尽量提高自己在这些场合控制释放能量的能力。 对于外向型的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说了这么些,我想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一些现实中的现象了:
- 某讲师在课堂上风趣幽默,玉树临风,可是,当他让大家去讨论问题的时候,他却自己静悄悄的猫在某个角落的椅子上看着大家或者若有所思状,你猜这是为什么那?
- 某些同学一下班就呼朋引伴, 混迹酒吧,大排档,你猜他们又是为何?
- 为什么马云可以滔滔不绝, 而你却更愿意在某个领域深耕?
it’s all about energy!
如果你能够从能量消耗和集聚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能会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视角。
《思考的快与慢》这本书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如果你能理解我上面阐述问题的视角,你同样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类似的影子。 为什么有的思考快? 因为他们不动脑子,为啥不动脑子,因为他们懒得想,也就是不想耗费能量; 那为什么思考慢? 因为要费脑子,要耗费能量,就是这么简单。 可是为什么既会有快,还要有慢那? 因为能量是阶段性守恒的, 你不能老是耗费能量,也不能总是不耗费能量,否则你要么就愁死,要么就没心没肺死,哈哈
可是为什么我要说是“阶段性”的守恒那? 因为你可以通过“锻炼”来提高整个能量水平, 这就跟你去做力量健身一样,健身的过程是耗费能量的过程, 所以,你不可能全天候的做这个事情,你要几个回合, 多少个周期的做间歇性的循环, 这也是一个释放能量, 创造能量的过程,在没有进入状态之前,大家都知道健身是痛苦的,可是,一旦你能够持续的在对抗不适的过程中调整你的能量控制能力,你就会发现,你的身体状况在某个阶段上升了一个档次,而只要你持续投入,这些阶段性的档次提升是可感知的。
所以,事情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其实,不是我有多么能说会道,我也只是适量的吃一些自己感觉苦味的东西而已,太娇惯自己了,难免就只能听命于某些人天天给你灌输的“性格决定命运”的宿命里了。 你其实还有其它的选择,就是对他们说,“去他妈的”
最后, 引用某期TED里演讲人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字: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福强私学」来一个?
「福强私学」, 一部沉淀了个人成长、技术与架构、组织与管理以及商业上的方法与心法的百科全书。
开天窗,拉认知,订阅「福报」,即刻拥有自己的全模态人工智能。
Related Issues not found
Please contact @fujohnwang to initialize the comment